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MySQL (6) | 详细分析MySQL事务日志redo log】
阅读量:6277 次
发布时间:2019-06-22

本文共 1063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5 分钟。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ck-need-u/archive/2018/05/08/9010872.html

引言

为了最大程度避免数据写入时 IO 瓶颈带来的性能问题,MySQL 采用了这样一种缓存机制:

当修改数据库内数据时,InnoDB 先将该数据从磁盘读物到内存中,修改内存中的数据拷贝,并将该修改行为持久化到磁盘上的事务日志(先写 redo log buffer,在定期批量写入),而不是每次都直接将修改过的数据记录到磁盘内,等事务日志持久化完成之后,内存中的脏数据可以慢慢刷会磁盘,称之为 Write-Ahead Logging(预写式日志)。

事务日志采用的是追加写入,顺序 IO 会带来更好的性能优势

为了避免脏数据刷回到磁盘过程中,掉电或系统故障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InnoDB 采用事务日志来解决这些问题。

innodb 事务日志包括 redo log 和 undo log。redo log是重做日志,提供前滚操作,undo log 是回滚日志,提供回滚操作。

undo Log 不是 redo log的逆向过程,其实它们都算是用来恢复的日志:

  • redo log 通常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修改,而不是某一行或某几行修改成怎样怎样,它用来恢复提交后的物理数据页(恢复数据页,且只能恢复到最后一次提交的位置)

  • undo 用来回滚行记录到某个版本。undo log 一般是逻辑日志,根据每行记录进行记录

redo log

基本概念

redo log包括两部分:一是内存中的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该部分日志是易失性的;二是磁盘上的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该部分日志是持久的。

在概念上,innodb 通过 force log at commit 机制实现事务的持久性,即在事务提交的时候,必须先将该事务的所有事务日志写入到磁盘上的 redo log file 和 undo log file 中进行持久化。

为了确保每次日志都能写入到事务日志文件中,在每次将 log buffer 中的日志写入日志文件的过程中都会调用一次操作系统的fsync操作(即fsync()系统调用)。因为 MariaDB/MySQL 是工作在用户空间的,MariaDB/MySQL 的 log buffer 处于用户空间的内存中。要写入到磁盘上的 log file 中(redo:ib_logfileN文件,undo:share tablespace或.ibd文件),中间还要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空间的 OS buffer,调用fsync()的作用就是将 OS buffer 中的日志刷到磁盘上的 log file 中。

也就是说,从redo log buffer写日志到磁盘的redo log file中,过程如下: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在此处需要注意一点,一般所说的 log file 并不是磁盘上的物理日志文件,而是操作系统缓存中的log file,官方手册上的意思也是如此(例如:With a value of 2, the contents of the InnoDB log buffer are written to the log file after each transaction commit and the log file is flushed to disk approximately once per second)。但说实话,这不太好理解,既然都称为 file 了,应该已经属于物理文件了。所以在本文后续内容中都以 os buffer 或者 file system buffer 来表示官方手册中所说的 Log file,然后 log file 则表示磁盘上的物理日志文件,即 log file on disk。

另外,之所以要经过一层os buffer,是因为 open 日志文件的时候, open 没有使用 O_DIRECT 标志位,该标志位意味着绕过操作系统层的 os buffer,IO直写到底层存储设备。不使用该标志位意味着将日志进行缓冲,缓冲到了一定容量,或者显式fsync()才会将缓冲中的刷到存储设备。使用该标志位意味着每次都要发起系统调用。比如写 abcde,不使用 o_direct 将只发起 1 次系统调用,使用 o_object 将发起 5 次系统调用。

MySQL 支持用户自定义在 commit 时如何将 log buffer 中的日志刷 log file 中。这种控制通过变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的值来决定。该变量有3种值:0、1、2,默认为 1。但注意,这个变量只是控制 commit 动作是否刷新 log buffer 到磁盘。

  • 当设置为 1 的时候,事务每次提交都会将 log buffer 中的日志写入 os buffer 并调用 fsync()刷到 log file on disk中。这种方式即使系统崩溃也不会丢失任何数据,但是因为每次提交都写入磁盘,IO 的性能较差。

  • 当设置为 0 的时候,事务提交时不会将 log buffer 中日志写入到 os buffer,而是每秒写入 os buffer 并调用fsync()写入到 log file on disk 中。也就是说设置为 0 时是(大约)每秒刷新写入到磁盘中的,当系统崩溃,会丢失 1 秒钟的数据。

  • 当设置为 2 的时候,每次提交都仅写入到 os buffer,然后是每秒调用 fsync() 将 os buffer 中的日志写入到 log file on disk。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注意,有一个变量innodb_flush_log_at_timeout的值为1秒,该变量表示的是刷日志的频率,很多人误以为是控制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值为 0 和 2 时的 1 秒频率,实际上并非如此。测试时将频率设置为 5 和设置为 1,当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 0 和 2 的时候性能基本都是不变的。关于这个频率是控制什么的,在后面的"刷日志到磁盘的规则"中会说。

在主从复制结构中,要保证事务的持久性和一致性,需要对日志相关变量设置为如下:

  • 如果启用了二进制日志,则设置sync_binlog=1,即每提交一次事务同步写到磁盘中。

  • 总是设置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即每提交一次事务都写到磁盘中。

上述两项变量的设置保证了:每次提交事务都写入二进制日志和事务日志,并在提交时将它们刷新到磁盘中。

选择刷日志的时间会严重影响数据修改时的性能,特别是刷到磁盘的过程。下例就测试了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分别为 0、1、2 时的差距。

--创建测试表drop table if exists test_flush_log;create table test_flush_log(id int,name char(50))engine=innodb;--创建插入指定行数的记录到测试表中的存储过程drop procedure if exists proc_batch_insert;delimiter $$create procedure proc_batch_insert(i int)begin    declare s int default 1;    declare c char(50) default repeat('a',50);    while s <= i do        start transaction;        insert into test_flush_log values(NULL,c);        commit;        set s = s + 1;    end while;end$$delimiter ;复制代码

当前环境下,

-- 调用存储过程 100000 表示生成 100w 条记录mysql> call proc_batch_insert(100000);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15.48 sec)复制代码

结果是 15.48 秒。

再测试值为 2 的时候,即每次提交都刷新到 os buffer,但每秒才刷入磁盘中。

mysql> set @@global.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2;    mysql> truncate test_flush_log;mysql> call proc(100000);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3.41 sec)复制代码

结果插入时间大减,只需 3.41 秒。

最后测试值为0的时候,即每秒才刷到os buffer和磁盘。

mysql> set @@global.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mysql> truncate test_flush_log;mysql> call proc(100000);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2.10 sec)复制代码

结果只有 2.10 秒。

最后可以发现,其实值为 2 和 0 的时候,它们的差距并不太大,但 2 却比 0 要安全的多。它们都是每秒从 os buffer 刷到磁盘,它们之间的时间差体现在 log buffer 刷到 os buffer 上。因为将 log buffer 中的日志刷新到 os buffer 只是内存数据的转移,并没有太大的开销,所以每次提交和每秒刷入差距并不大。可以测试插入更多的数据来比较,以下是插入 100W 行数据的情况。从结果可见,值为 2 和 0 的时候差距并不大,但值为 1 的性能却差太多。

img

尽管设置为 0 和 2 可以大幅度提升插入性能,但是在故障的时候可能会丢失1秒钟数据,这1秒钟很可能有大量的数据,从上面的测试结果看,100W 条记录也只消耗了 20 多秒,1秒钟大约有 4W-5W 条数据,尽管上述插入的数据简单,但却说明了数据丢失的大量性。更好的插入数据的做法是将值设置为

1
,然后修改存储过程,将每次循环都提交修改为只提交一次
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也能提升性能,修改如下:

drop procedure if exists proc;delimiter $$create procedure proc(i int)begin    declare s int default 1;    declare c char(50) default repeat('a',50);    start transaction;    while s<=i DO        insert into test_flush_log values(null,c);        set s=s+1;    end while;    commit;end$$delimiter ;复制代码

测试值为1时的情况。

mysql> set @@global.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mysql> truncate test_flush_log;mysql> call proc(1000000);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11.26 sec)复制代码

日志块(log block)

innodb 存储引擎中,redo log 以块为单位进行存储的,每个块占 512 字节,这称为 redo log block。所以不管是 log buffer 中还是 os buffer 中以及 redo log file on disk 中,都是这样以 512字节的块存储的。

每个redo log block 由3部分组成:日志块头、日志块尾和日志主体。其中日志块头占用 12 字节,日志块尾占用 8 字节,所以每个 redo log block 的日志主体部分只有 512-12-8=492 字节。

img

因为 redo log 记录的是数据页的变化,当一个数据页产生的变化需要使用超过 492 字节()的 redo log 来记录,那么就会使用多个 redo log block 来记录该数据页的变化。

日志块头包含 4 部分:

  • log_block_hdr_no:(4字节)该日志块在redo log buffer中的位置ID。

  • log_block_hdr_data_len:(2字节)该log block中已记录的log大小。写满该log block时为0x200,表示512字节。

  • log_block_first_rec_group:(2字节)该log block中第一个log的开始偏移位置。

  • lock_block_checkpoint_no:(4字节)写入检查点信息的位置。

关于log block块头的第三部分 log_block_first_rec_group ,因为有时候一个数据页产生的日志量超出了一个日志块,这是需要用多个日志块来记录该页的相关日志。例如,某一数据页产生了552字节的日志量,那么需要占用两个日志块,第一个日志块占用492字节,第二个日志块需要占用60个字节,那么对于第二个日志块来说,它的第一个log的开始位置就是73字节(60+12)。如果该部分的值和 log_block_hdr_data_len 相等,则说明该log block中没有新开始的日志块,即表示该日志块用来延续前一个日志块。

日志尾只有一个部分: log_block_trl_no ,该值和块头的 log_block_hdr_no 相等。

上面所说的是一个日志块的内容,在redo log buffer或者redo log file on disk中,由很多log block组成。如下图:

img

log group 和 redo log file

log group 表示的是 redo log group,一个组内由多个大小完全相同的 redo log file 组成。组内redo log file的数量由变量innodb_log_files_group 决定,默认值为 2,即两个 redo log file。这个组是一个逻辑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的文件来表示这是一个组,但是可以通过变量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来定义组的目录,redo log file 都放在这个目录下,默认是在datadir 下。

mysql>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innodb_log%";+-----------------------------+----------+| Variable_name               | Value    |+-----------------------------+----------+|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8388608  || innodb_log_compressed_pages | ON       || innodb_log_file_size        | 50331648 ||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       |+-----------------------------+----------+[root@xuexi data]# ll /mydata/data/ib*-rw-rw---- 1 mysql mysql 79691776 Mar 30 23:12 /mydata/data/ibdata1-rw-rw---- 1 mysql mysql 50331648 Mar 30 23:12 /mydata/data/ib_logfile0-rw-rw---- 1 mysql mysql 50331648 Mar 30 23:12 /mydata/data/ib_logfile1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在默认的数据目录下,有两个 ib_logfile 开头的文件,它们就是 log group 中的 redo log file,而且它们的大小完全一致且等于变量innodb_log_file_size 定义的值。第一个文件ibdata1是在没有开启 innodb_file_per_table 时的共享表空间文件,对应于开启 innodb_file_per_table 时的.ibd文件。

在 innodb 将 log buffer 中的 redo log block 刷到这些 log file 中时,会以追加写入的方式循环轮训写入。即先在第一个 log file(即 ib_logfile0)的尾部追加写,直到满了之后向第二个 log file(即ib_logfile1)写。当第二个 log file 满了会清空一部分第一个 log file继续写入。

由于是将log buffer中的日志刷到log file,所以在log file中记录日志的方式也是log block的方式。

在每个组的第一个redo log file中,前2KB记录4个特定的部分,从2KB之后才开始记录log block。除了第一个redo log file中会记录,log group中的其他log file不会记录这2KB,但是却会腾出这2KB的空间。如下:

img

redo log file 的大小对 innodb 的性能影响非常大,设置的太大,恢复的时候就会时间较长,设置的太小,就会导致在写 redo log 的时候循环切换 redo log file。

redo log 的格式

因为 innodb 存储引擎存储数据的单元是页,所以 redo log 也是基于页的格式来记录的。默认情况下,innodb 的页大小是16KB(由 innodb_page_size 变量控制),一个页内可以存放非常多的 log block (每个512字节),而 log block 中记录的又是数据页的变化。

其中 log block 中492字节的部分是 log body,该 log body 的格式分为4部分:

  • redo_log_type:占用1个字节,表示redo log的日志类型。

  • space:表示表空间的ID,采用压缩的方式后,占用的空间可能小于4字节。

  • page_no:表示页的偏移量,同样是压缩过的。

  • redo_log_body表示每个重做日志的数据部分,恢复时会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解析。例如insert语句和delete语句写入redo log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如下图,分别是insert和delete大致的记录方式。

img

日志刷盘的规则

log buffer中未刷到磁盘的日志称为脏日志(dirty log)。

在上面的说过,默认情况下事务每次提交的时候都会刷事务日志到磁盘中,这是因为变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的值为1。但是innodb不仅仅只会在有commit动作后才会刷日志到磁盘,这只是innodb存储引擎刷日志的规则之一。

刷日志到磁盘有以下几种规则:

1.发出commit动作时。已经说明过,commit发出后是否刷日志由变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控制。

2.每秒刷一次。这个刷日志的频率由变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imeout 值决定,默认是1秒。要注意,这个刷日志频率和commit动作无关。

3.当log buffer中已经使用的内存超过一半时。

4.当有checkpoint时,checkpoint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刷到磁盘时日志所处的LSN位置。

数据页刷盘的规则及checkpoint

内存中(buffer pool)未刷到磁盘的数据称为脏数据(dirty data)。由于数据和日志都以页的形式存在,所以脏页表示脏数据和脏日志。

上一节介绍了日志是何时刷到磁盘的,不仅仅是日志需要刷盘,脏数据页也一样需要刷盘。

在innodb中,数据刷盘的规则只有一个:checkpoint。但是触发checkpoint的情况却有几种。

不管怎样,checkpoint 触发后,会将 buffer 中脏数据页和脏日志页都刷到磁盘

innodb存储引擎中checkpoint分为两种:

  • sharp checkpoint:在重用redo log文件(例如切换日志文件)的时候,将所有已记录到redo log中对应的脏数据刷到磁盘。

  • fuzzy checkpoint:一次只刷一小部分的日志到磁盘,而非将所有脏日志刷盘。有以下几种情况会触发该检查点:

  • master thread checkpoint:由master线程控制,每秒或每10秒刷入一定比例的脏页到磁盘。

  • flush_lru_list checkpoint:从MySQL5.6开始可通过 innodb_page_cleaners 变量指定专门负责脏页刷盘的page cleaner线程的个数,该线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lru列表有可用的空闲页。

  • async/sync flush checkpoint:同步刷盘还是异步刷盘。例如还有非常多的脏页没刷到磁盘(非常多是多少,有比例控制),这时候会选择同步刷到磁盘,但这很少出现;如果脏页不是很多,可以选择异步刷到磁盘,如果脏页很少,可以暂时不刷脏页到磁盘

  • dirty page too much checkpoint:脏页太多时强制触发检查点,目的是为了保证缓存有足够的空闲空间。too much的比例由变量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控制,MySQL 5.6默认的值为75,即当脏页占缓冲池的百分之75后,就强制刷一部分脏页到磁盘。

由于刷脏页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所以记录检查点的位置是在每次刷盘结束之后才在redo log中标记的。

MySQL停止时是否将脏数据和脏日志刷入磁盘,由变量innodb_fast_shutdown={ 0|1|2 }控制,默认值为1,即停止时只做一部分purge,忽略大多数flush操作(但至少会刷日志),在下次启动的时候再flush剩余的内容,实现fast shutdown。

Innodb 的恢复行为

在启动innodb的时候,不管上次是正常关闭还是异常关闭,总是会进行恢复操作。

因为redo log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变化,因此恢复的时候速度比逻辑日志(如二进制日志)要快很多。而且,innodb自身也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让恢复速度变得更快。

重启innodb时,checkpoint表示已经完整刷到磁盘上data page上的LSN,因此恢复时仅需要恢复从checkpoint开始的日志部分。例如,当数据库在上一次checkpoint的LSN为10000时宕机,且事务是已经提交过的状态。启动数据库时会检查磁盘中数据页的LSN,如果数据页的LSN小于日志中的LSN,则会从检查点开始恢复。

还有一种情况,在宕机前正处于checkpoint的刷盘过程,且数据页的刷盘进度超过了日志页的刷盘进度。这时候一宕机,数据页中记录的LSN就会大于日志页中的LSN,在重启的恢复过程中会检查到这一情况,这时超出日志进度的部分将不会重做,因为这本身就表示已经做过的事情,无需再重做。

另外,事务日志具有幂等性,所以多次操作得到同一结果的行为在日志中只记录一次。而二进制日志不具有幂等性,多次操作会全部记录下来,在恢复的时候会多次执行二进制日志中的记录,速度就慢得多。例如,某记录中id初始值为2,通过update将值设置为了3,后来又设置成了2,在事务日志中记录的将是无变化的页,根本无需恢复;而二进制会记录下两次update操作,恢复时也将执行这两次update操作,速度比事务日志恢复更慢。

和 redo log有关的几个变量

  •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0|1|2} # 指定何时将事务日志刷到磁盘,默认为1。

  • 0表示每秒将"log buffer"同步到"os buffer"且从"os buffer"刷到磁盘日志文件中。

  • 1表示每事务提交都将"log buffer"同步到"os buffer"且从"os buffer"刷到磁盘日志文件中。

  • 2表示每事务提交都将"log buffer"同步到"os buffer"但每秒才从"os buffer"刷到磁盘日志文件中。

  • innodb_log_buffer_size:# log buffer的大小,默认8M

  • innodb_log_file_size:#事务日志的大小,默认5M

  • innodb_log_files_group =2:# 事务日志组中的事务日志文件个数,默认2个

  •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事务日志组路径,当前目录表示数据目录

  • 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1:# 指定事务日志组的镜像组个数,但镜像功能好像是强制关闭的,所以只有一个log group。在MySQL5.7中该变量已经移除。

微信公众号 程序猿杂货铺 公号ID zhoudl_l

转载于:https://juejin.im/post/5c68a5896fb9a049e063e0ac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ART世界探险(19) - 优化编译器的编译流程
查看>>
玩转Edas应用部署
查看>>
music-音符与常用记号
查看>>
sql操作命令
查看>>
zip 数据压缩
查看>>
Python爬虫学习系列教程
查看>>
【数据库优化专题】MySQL视图优化(二)
查看>>
【转载】每个程序员都应该学习使用Python或Ruby
查看>>
PHP高级编程之守护进程,实现优雅重启
查看>>
PHP字符编码转换类3
查看>>
rsync同步服务配置手记
查看>>
Android下创建一个sqlite数据库
查看>>
数组<=>xml 相互转换
查看>>
MFC单文档应用程序显示图像
查看>>
poj 2777(线段树的节点更新策略)
查看>>
Swift-EasingAnimation
查看>>
[翻译] BKZoomView
查看>>
C++类设计的一些心得
查看>>
tableVIew删除时的delete按钮被挡住时重写的方法
查看>>
读cookie中文字符乱码问题
查看>>